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永康也有六尺巷

地名,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名字,更是久远文化的非物质载体。

八婺大地物产丰饶、钟灵毓秀,许多地名的来历、含义,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金华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,特别是那些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老地名,背后有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,其中不乏历代名人的清廉故事。

自7月3日起,金华市纪委市监委、金华市民政局、金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、金华晚报联合推出“清廉金华·映象2020”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专版,着力挖掘八婺文化精髓,讲述小邹鲁神韵,讲好为官做人道理,传播清廉文化,弘扬新时代地名文化建设成就,引领提升社会风气,打造“清廉金华”映象。本期推出:

永康也有六尺巷

安徽桐城六尺巷

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非常有名。1956年,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,曾说过一句诗:“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我们一般认为这首诗的来源,和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关。2006年,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,题词:“桐城六尺巷,和谐美名扬。”2008年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参观了六尺巷。2014年,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纪委书记王岐山造访了桐城六尺巷。

目前,“桐城文庙-六尺巷”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。随着政府不断对六尺巷片区进行开发升级,目前它已成为“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”。想不到,一条巷的故事做成了大文章,促进了一地文旅产业的发展。

金华永康六尺巷

无独有偶,在金华永康,也有一条六尺巷,故事发生的情节与桐城六尺巷差不多,而且从时间上来看,永康六尺巷比建成于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年)的桐城六尺巷还要早一两百年。

王崇,字仲德,号麓泉,永康城内大司人,明嘉靖八年(1529年)进士,以礼闱第二名(亚元)赐第。徐昭,字德新,永康城内西街人,明正德十年(1515年)赐进士。当时,两人的府第都建在永康城内,并且相邻,向来十分亲近 。

后来,王崇、徐昭两家家臣恃强逞能,发生纠葛,进而涉及房屋。在拆建房屋的时候,两家均不许对方靠墙。双方子侄受家臣怂恿,均向京中父母投书。兵部侍郎王崇派儿子王亮回永康,太子少傅徐昭叫家人带回一封书信。

当两家儿子见面时,徐家交给王家一封信。王亮拆开一看,只见是一首诗:

千里寄书为堵墙,

让人三尺有何妨?

万里长城今犹在,

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
王亮读后恍然大悟,立即同意后退三尺,徐家也后退了三尺。从此,两家礼尚往来,和睦如初。

两家让出的地基,就是永康城内的六尺巷。六尺巷也叫虹霓巷。双方这一让,不仅避免了一场争斗,还让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人行通道,虹霓巷这名字也寓意为官应该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,不可骄奢恣意,它昭示后人谦恭礼让,宛如雨后彩虹一般光彩。

永康六尺巷与桐城六尺巷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巧合?包括四句诗,内容和形式都差不多是一样的。翻开永康县志,发现其中有一个巧合,即永康六尺巷故事发生时与桐城六尺巷发生前,安徽桐城人张淳、张祚先先后由进士到永康任知县。张淳,明隆庆二年(1568年)到任,徐昭已卒于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,王崇也已告老还乡在家,卒于明隆庆五年(1571年);张祚先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至顺治十二年(1655年)在永康任职,桐城六尺巷即将建设。张淳、张祚先在永康任知县期间都留下了好名声,张淳绰号“张一包”,以断案如神、清正廉洁著称,由于这两人的关系,永康六尺巷的趣闻会不会由此流传到桐城去了?要是这样的话,永康六尺巷还是桐城六尺巷的“长辈”。

其实,在永康八字墙有个类似六尺巷的故事,叫“各让半丘”,并且发生时间要比桐城六尺巷早约500年,比永康六尺巷早300多年。

南宋偏隅临安开始,北方人口大量迁徙江南。庆元年间(1195-1200年),后溪(贯穿八字墙村南北的一条小溪)之西迁来方氏和黄氏两户人家,开始他们相处和睦,但日子久了就因利益关系发生一些争执。

随着往来商人不断增多,村口一块三角地便自发形成了一处交易场所,而这块三角地,方家与黄家本就划界不清,为此发生了激烈争吵。黄家仗着人多势众一时占得便宜,方家就写信求助在外做太守的儿子。

方太守接信后,思虑片刻,即修书一封托人带回。方家人将信打开一看,只见信中仅留诗一首。诗曰:

睦邻积善保清坊,

让出半丘扶贾商。

刘备孙权付谈笑,

百年之后在何方?

方家人看罢书信,马上将三角地旁的半丘田(约半亩)让出,无偿提供给来往客商摆摊之用。起初,黄家人不解,当得知方太守家书之事后,也马上让出了三角地另一旁的半丘田,供众商用。

方、黄两家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,两家不但和好如初,“各让半丘”的故事还惊动了本地官府。官府为旌表方、黄两家的义举,特地在村口造了三间过厅(今三间厅),一来让村民有一处集会休闲的场所,二来方便客商歇脚避雨。

三间厅,门口左右两边各建起一堵门墙,两堵门墙呈“八”字形,向南敞开,寓意招纳八方之财和容纳他人之量。这也是“八字墙”村名的由来。

从各让半丘到各让三尺,从八字墙到六尺巷,时空跨度虽然很大,但其中礼让、克己的精神始终贯穿如一。

来源 | 金华民政

浙江省之江区划地名研究院

地址:杭州市滨江区山一村柴家坞17号

邮编:310056

官网:www.zjdm.org.cn

华语传媒网华语之声传媒 地名研究院地名研究院

Copyright © 2022 地名文化 浙ICP备202201911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