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盐地名故事 | 天宁寺和镇海塔
提起海盐的天宁寺和镇海塔,人们都比较熟悉,然而关于它的历史渊源,那就怕不一定谁都清楚了。
『地名故事』系列,本期讲述
天宁寺和镇海塔

天宁寺规模较大,但并非一下子建成的。它却有一个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,而且中间还经过一段兴衰演变的历程。这座寺院,始建于汉代,名叫禅悦寺。北宋崇宁四年(1105年)才改名天宁永祚禅寺。南宋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有一名叫长溪的和尚创建了佛殿、山门。南宋嘉定二年(1209年)又建造了一座圆通佛殿。经过这两次扩建,天宁寺已经初具规模。元时又修了七级浮屠。到了明代洪武、宣德和正统年间,又分别建造了佛阁、法堂、西方殿、山门道、钟楼、轮藏殿、廊庑等。这时,天宁寺已扩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,占地面积约九十多亩,四周绕河,寺院内茂林修竹,殿宇辉煌,钟鼓梵音,随风回荡,香烟缭绕,飘拂于绿荫丛中,俨然佛国,盛极一时。到了明末清初,几经战乱,寺院年久失修,一度破败。至清康熙、乾隆年间,始复重建钟楼和千佛阁。道光时又遭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,山门、千佛阁被毁。同治时又重新建起千佛阁和禅堂等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天宁寺,除千佛阁重建于明崇祯年间后迭经重修外,其余都是清同治年间所重建 的,距今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。
镇海塔的兴建,早在元代时期。当时天宁寺有个当家和尚叫梵琦,法名楚石禅师。梵琦是浙江象山人,他九岁出家做和尚,从小听寺里的老和尚讲,建造宝塔是一项最大的功德,所以他一直想要亲手建造一座宝塔。后来,他做了当家和尚,决心外出化缘,为建造宝塔筹集经费。到元(后)至元三年(1337年),就开始兴工建塔。经过四年时间,宝塔建成。塔高七层,共二十四丈,八面朱漆回栏,气势十分壮观,定名镇海塔。到清朝乾隆年间,宝塔突然失火,把所有木结构部分被毁,仅剩塔心。后来由茶院金粟寺和尚源瀚法师重新再建,经过八年时间,恢复原样。抗日战争期间,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嘴登陆后,沿海向南进犯,以海盐宝塔为目标,用大炮滥轰。据说共发射一百多发炮弹,宝塔的东北面受击破败不堪,整个塔身向西南倾斜,以致无法复原,现在剩下的只是塔基部分,已利用改建成自来水塔。
关于兴建镇海塔的缘由,据传说是梵琦和尚的好意,因为海盐地处沿海,常遭水患,远在晋代时候,县城离海较远,后来由于钱塘江的多次变迁,海岸遭到海水的冲击而崩坍,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,县城也被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,梵琦想以塔镇海,所以特意建造了这座宝塔,并且命名为“镇海塔”。“以塔镇海”这种想法在目前看来确是可发一笑的,然而对六七百年前的梵琦这样一位佛门子弟来说,是不必苛求的。那末,海盐县城后来为什么没有再出现被海水冲毁的现象呢?主要是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加固海堤,同时,沿海又建起了一堵鱼鳞石塘,抵御海潮的冲击,并非是建造了镇海塔之故。解放以后,海塘又重新加高,在石塘下还筑起了挑水坝,把海潮分开,减轻潮水对石塘的冲击力,海塘就更加巩固了。
来源 | 海盐民政